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3700级,元阳哈尼天梯直冲云霄掌
掌上春城讯从山脚至海拔多米的山巅,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级数最多达级,顶端梯田仿佛垒到云里。当地人说,这是云上梯田,是雕在大地上的诗行。
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当地群众传承祖辈的文化和技艺,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书写动人的生态故事。
千年的传承
“这辈子和梯田分不开了!”43岁的哈尼族汉子朱文珍,是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奶奶是农耕能手,爷爷和父亲是哈尼古歌歌者,3岁时学唱古歌,10多岁学会梯田耕作工序……朱文珍身上梯田印记明显。他说,梯田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梯田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天人合一。
红河哈尼梯田分布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等县,历史延续千余年。从开沟挖渠、放水平田到水量分配,体现出哈尼人用水节水的智慧。下雨时,森林涵养水源,然后释放出来,通过沟渠流过村庄、流进梯田、流到河谷,河谷里升腾起水汽变成云,降雨又回到山林……朱文珍说,哈尼人就是这样和大自然相处,现在的耕作方式和多年前基本相同。
这是哈尼梯田景观(2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大学毕业后,朱文珍留在县城,还参加了梯田申遗工作。联合国专家组现场评估时,朱文珍是哈尼语翻译。
红河哈尼梯田于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模式得到世界认可。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0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梯田7万多亩,森林12.7万亩,大小灌溉沟渠条公里。梯田集中连片的核心区域有82个村寨。
整体弯如钩形,下部是段木柄——这把镰刀很土气,但在元阳县新街镇全福庄村村民卢世雄眼中可不简单:这是父亲传下来的,用它割过许多季稻子,甚至能感受到上面浸过父亲的汗水。卢世雄等村民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种水稻,延续传统耕种方式。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梯田蓄水充盈,在朝阳下美丽迷人(年4月29日摄)。新华社发(梁志强摄)
“这是可以吃的文化,也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年回到梯田的朱文珍说,“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及农耕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均是保护内容。
制定遗产区82个村庄规划,编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方案;把“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梯田列为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本地树种,遗产区植被覆盖率达67%;实施梯田水系修缮,以村规民约传承“守林人”“木刻分水法”等管理办法,确保水源常在;出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元阳县委书记李维说,当地还无害化处理垃圾,实施村寨污水处理项目,改造不协调建筑风貌。
“按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的工作思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说,要让梯田千年传承不中断。
这是哈尼梯田美景(年3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山中的歌谣
塘火跳动,烟气袅袅。
“现在是最好的时光,兄弟几个生活在这里,快乐到太阳都不想落山……”64岁的哈尼族老人马建昌坐在火塘边,哼唱着古老的歌谣。
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马建昌从小学唱哈尼古歌,还向父亲学吹巴乌、弹四弦琴。哈尼古歌是哈尼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古老农耕歌谣,是哈尼族社会无字的百科全书和哈尼梯田农耕文明的记忆载体和传承手段。“古歌留住的是文化的根,守住的是民族的魂。”马建昌说。
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马建昌在吹巴乌(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把森林视为神林,不能砍伐;分水方式有古法……古歌和民族节日风俗、民居等共同构成梯田文化体系。李维说,我们探索通过“阿者科计划”等方式,留住根和魂,传承文化。
阿者科村因原始的生态文化被誉为活态的哈尼民居博物馆,保存着茅草屋顶、土木结构的伞状“蘑菇屋”。过去,人均收入低,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内脏乱差,老房子摇摇欲坠,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年1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政府邀请来调研,编制“阿者科计划”,以“房、人、田”为基础,进行旅游分红标准划分,鼓励村民保护传统民居、耕种梯田、保留村籍。
新街镇党委副书记徐雨晨说,年以村集体方式成立旅游公司,其中65户村民以传统民居、梯田、居住、户籍等入股占70%,让村民保护老屋,耕种梯田,吸引游客。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逾元。
现在,阿者科村石板路干净整洁,“蘑菇屋”古朴别致,溪沟流水潺潺,村外山上林木茂盛。村民高烟苗家“蘑菇屋”、3亩梯田已入股,还开了农家乐,妻子在公司当检票员。“游客多了,家里有分红有收入,老传统也保住了。”高烟苗说。
这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美景(年1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吴璨熹1月底驻村以来,深切感受到村民的变化:能说普通话,还能说几句英语,能熟练使用电脑算账。“关键是大家知道保护文化有收入,自愿投入其中。”吴璨熹说。
对遗产区传统民居挂牌保护,组建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和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6项、确定非遗传承人人。“申遗成功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各类保护项目。”姚国华说。
云上的时尚
“我给你们抓鱼吧!”24岁的哈尼族姑娘丁继楠在快手上直播大鱼塘村梯田场景。这是她传播哈尼族民俗与文化系列直播中的一场,吸引众多粉丝点赞。
哈尼族姑娘丁继楠(右)和直播团队成员在新街镇大鱼塘村梯田直播抓鱼(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前几年,丁继楠辞掉工作,回村组建团队。她取了个网名“梯田上的兰子”,网友称她“兰子”。年3月,团队在直播平台上传首个视频:兰子身着哈尼族服饰,向网友展示哈尼族美食——马刺花粑粑的制作过程。
采春茶、捉稻田鱼……向网友展现哈尼人生活的视频得到网民喜欢。1个月后,视频获得大量点赞。现在,在网络上拥有很多粉丝的兰子成为哈尼梯田的“代言人”,也成为新时代元素融入梯田的代表。
一名农民在新街镇大鱼塘村梯田犁田(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如今,古老的梯田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时尚:培育乡村旅游新型农民,农户入股乡村旅游项目做“小股东”;利用“互联网+”,梯田红米、鸭蛋、茶叶等农特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保护传承丰收节等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项目;遗产区农家乐、农家客栈家……
不施化肥,山泉水灌溉,营养价值高,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鸿文提起梯田红米如数家珍。他说,我们对种子提纯,亩增产50公斤左右,大家争着种,卖得好,通过电商等方式远销各地。
三名工作人员在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内包装梯田红米(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年,49岁的岳绍选择回乡发展,成立进行稻田养殖模式研发的公司,对梯田生态进行模式优化与资源整合。依托互联网,公司推出元阳县农产品追溯平台和“稻鱼鸭”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无人苗种监控、养殖病害远程会诊等功能。
这是手机上显示的元阳县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页面(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稻田里养鱼养鸭,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因被“稻鱼鸭”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所吸引,一些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岳绍。很快,大鱼塘村村民的生活有了变化,亩收入是过去的数倍。
自年来,在遗产区累计投入逾万元,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3.2万亩,涉及农户户,示范区亩产值达10.2元。“订单农业、‘稻鱼鸭’模式、电商销售等模式,让古老梯田焕发新生机。”姚国华说。
来源: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曾维/文王安浩维/视频
责编:杨芮
编审:沙兰梅
终审: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