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经济 >> 光明日报今日聚焦他在哀牢山中追寻30
他
在哀牢山中追寻30年
拍下10万余张照片
只为用影像
探秘哈尼族与哈尼梯田
6月13日
《光明日报》第六版刊文讲述了
这位哈尼族摄影者罗涵
记录哈尼族与哈尼梯田的故事
当第一缕晨曦飘落哀牢山的皱褶深处,云南红河南岸峰峦间的元阳渐渐掀开神秘面纱。群峰、云海、森林、梯田,鸡鸣、狗吠、鸟啼、门响,大山醒来了。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遍布着数不尽的层层梯田。
哈尼族村寨一般根据山势而建,周围必须有茂密森林覆盖,下方则是层层梯田,高山、森林以及常年流水、相对平缓肥沃的山梁等为垦殖梯田提供了必要条件,摄于元阳县攀枝花乡。
这些精工开垦的梯田,大者十亩八亩,小者一件蓑衣可以遮盖,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勾画有序,巧夺天工,与周围的森林、村寨、溪流、天空一道,和谐至美。
日出时分的土掌房村落,土掌房是滇南地区的典型传统民居,摄于元江县因远镇。
是谁把这苍茫大山
开凿成浩瀚梯田?
这种震撼心灵的体验
渗入血液
成为我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印痕
直到今天
一直在吸引、召唤着我
牵引着我走向梯田
走近寨子
走进哈尼族的日常生活
梯田里栽下不久、刚刚成活的秧苗,摄于金平县马鞍底乡。
中国古代对旱地梯田的文献记载较早,而关于湿地梯田,最早的史书记载,据传是唐代樊绰所撰《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中的“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这是对南诏国内山区农业生产状况较为细致的描述。
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哀牢山梯田的独特之处,即当今的学者总结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
在土掌房顶上,哈尼族妇女穿上自己最美的衣服,摄于元江县因远镇。
这是中外任何梯田
都不可比拟的
它蕴含着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
人与人和睦相亲的文化特征
这是哈尼族高山梯田稻作
集体智慧的结晶
“开秧门”仪式后,哈尼族稻农正式开始春耕栽秧,摄于红河县大羊街乡。罗涵/摄影
这种智慧展现为哈尼族与哀牢山大自然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它以稻作技艺、传统文化、思想情感为引领,成为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出创造。
盖新房的哈尼族群众,摄于元江县羊街乡。罗涵/摄影
摄影艺术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贮藏时空。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过:“你不要只是用相机拍摄照片,你的照片中应该有你的拍摄经历,你读过的书,你听过的音乐和你爱过的人。”
在关于哈尼族的采访拍摄中,我没有从绚丽的梯田风光入手,而是把焦点集中在梯田的主人——哈尼族群众身上,以人的活动为采访拍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方法上,我学习借鉴社会学家庄学本确立的“视觉人类学”理论,推崇那种历经岁月尘封和淘洗之后的历史尊严感。
正在扎钢筋准备浇筑混凝土房顶的一户哈尼族人家,摄于元江县那诺乡。
我以为,摄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关于美的艺术,更应该是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图像志意义的艺术形式,应该以一种专业态度,赋予摄影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的内涵与张力,发挥摄影所承担的“见证历史,描述社会”的功能。
哈尼族棕扇舞“我背你”的动作表现了族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摄于元江县羊街乡。罗涵/摄影
面对哈尼族的惯常生活,我努力在镜头中寻求庄重感和仪式化的表达,试图从中感知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生活面貌。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