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巍巍武陵山,峥嵘岁月沧桑巨变,
壮烈困牛山,革命风骨铭刻千年。
铜仁西南部,是素有“中国温泉之乡”美誉的石阡。
这里,是革命老区,红二、红六军团曾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迹。
这里,也是新华社的定点帮扶地。
传承“红色基因”的新华社,见证并参与着山水交响石阡的征程和蝶变。新华人在这里播下幸福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情意:一片叶子的故事
在石阡人眼中,近期刷屏的新华社报道《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这到底是什么茶?》,说的就是石阡苔茶。
长期以来,优质的石阡苔茶“养在深闺人未识”。对此,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老百姓感触颇深。大坪位于佛顶山深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村里世代种植茶树,长期以来却没得到太多收获。
“小时候,茶树大部分都是砍来当柴烧,父母亲有时摘来揉成茶叶,拿来招待左邻右舍。”家住大坪村汪家屋组的张仕明记忆犹新。茶农每年只采春茶,下树率低、茶青销售难、茶叶不生钱……让当地村民对种茶“望而却步”。
“把最远的、最贫困的、短板最明显的村交给我们去帮扶!”首批新华社驻阡工作队曾向石阡县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
年,首批驻阡扶贫工作队队长、时任石阡县委副书记沈乾坤带队来到大坪村调研,一路泥泞,车身甩满了泥巴,老百姓趁调研组不注意,把车子洗得干干净净。
这份感动转化为深切的情谊。大坪村村民的质朴淳厚以及大坪村的贫困状况让新华社驻阡工作队下定了帮扶决心。
夏茶、秋茶均弃采,归根结底是茶叶收购难的问题。对此,新华社先后投入万元修建茶叶加工厂、升级茶叶加工设备,引进龙头企业入驻生产,解决了这一难题。
“加工厂建成后,夏秋茶能下树,不但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讲到这儿,新华社驻阡工作队队员、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坤特别高兴。
而今,户均3亩茶、红军墓、连心桥、路灯、村委会大楼……在新华社的逐年帮扶下,大坪村也越来越亮堂,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叶汇千流。新华社驻阡工作队为石阡苔茶设计了专版广告,汇聚顶流明星、网红主播、行业专家、专业团队,开启公益网络直播带货,联手大V为“黔货出山”作出贡献,为茶油、香菇等多种农特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
今年以来,新华社驻阡工作队队员、本庄镇党委副书记姚立国通过多方联系,为石阡苔茶企业争取到了最便利的“组团”式京东开店机会,并申请到流量支持,为石阡苔茶的电商之路再一次拓宽渠道。
弹指之间,石阡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国苔茶之乡”为越来越多人知晓。这一切,都凝聚着一届又一届新华社驻阡工作队的接续努力。
守护:山区孩子的渴望
七月的校园,朝气蓬勃,欢声笑语飘荡在课间。在石阡县第二小学的楼顶操场上,几名五年级学生正在上体育课。
“一年前,这里还是水泥地,能够踩在橡胶跑道上踢足球,以往想都不敢想。”该校专职体育教师甘佑军感慨道。
石阡县第二小学位于县城闹市区,占地面积平方米,余名师生只有两个可活动的楼间平台,部分学生做早操只能“蜗居”教室,拓展空间有限,建校二十余年没有正规的操场,学生在校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锻炼。
“以前大课间,超过一半年级的学生只能在教室做手舞操,体育课顶多就是简单的趣味运动。”回想起一年前的情景,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肄连连摇头。
年,张肄“奋笔疾书”将一封“我们希望新华社予以帮助,扶持打造一个空中操场!”的请求向新华社驻阡工作队发出。
“教师和学生们对操场的期盼度、需求度都很高,考虑到学校用地限制,空中操场是最佳选择。”收到请求后,新华社第四批驻阡工作队队长、石阡县委副书记胡星第一时间来到学校实地了解情况。
随后,新华社积极发挥自身联系广泛优势,多方联络爱心基金会。最后,收到了上海正心公益基金会的60万元捐赠,修建了平方米,含篮球场、5人制足球场、塑胶跑道在内的多功能运动场,楼顶操场变成现实。
去年的秋季学期开学,石阡县第二小学的多名师生迎来了开学“惊喜”,空中操场正式投入使用。12月份,学校举办了建校以来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冬季校运会,今年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足球运动会。
现在,学生们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手舞操抑或体育课上的趣味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课后服务日渐丰富起来,学校还积极组建各种运动社团,广泛拓展学生业余爱好。
“足球、乒乓球、篮球都会了。”五年级2班的赵祖印在还未有楼顶操场之前,对体育课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自由活动上,现在她不仅爱上了运动,每天放学还要坚持练习1个多小时篮球才回家。
媒体纷纷聚焦这个美观、实用的楼顶操场,《石阡:楼顶操场扮靓校园》《空中操场启用了!看看这份最“炫酷”的开学礼物》等报道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