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风景 >> 砥砺奋进正当时侨乡红河展新颜党的十八大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
十年来
红河县在党的领导下
靠着坚韧不拔的干劲和顽强拼搏的闯劲
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
气势恢宏的发展画卷
迤萨古镇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末,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发展基础持续巩固、绿色发展底蕴厚实、城乡建设突飞猛进、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年至年,红河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3.96亿元增加到78.93亿元,增长了2.29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3.1亿元增加到36.24亿元,增长了1.7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0.83亿元增加到1.81亿元,增长了1.1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增长了1.3倍;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增长了2.72倍。
脱贫攻坚成绩亮眼群众生活奔头十足
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5.87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8个贫困乡镇、8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部实现脱贫……这是“十三五”期间,红河县脱贫攻坚的亮眼“成绩单”。
红河县西湖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
数字背后是持续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立足贫困程度深、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年以来,红河县以强烈的政治担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树牢系统思维,坚持分类施策,推动脱贫攻坚责任向末端压实。
红河县城周边安置点——西湖小区
“不让贫困人口住在危房里,无疑是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任务。”红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朱志发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52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从根本上解决了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投入资金8.22亿元,建设4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搬迁农户户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走进红河县三村乡扎么村委会德拢村民小组,白墙青瓦、飞檐翘角,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楼房整齐排列。三世同堂的村民李才者见记者一行来访,热情地讲述了新房给他带来的幸福感。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外务工,时常担心家里老房的土墙会经受不住雨水的侵蚀而倒塌,一家人没地方住。“自从搬入新房后,比以前幸福多了。”李才者说。
三村乡扎么村委会德拢新村
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红河县不仅写好挪出“穷窝”的“前半篇文章”,更大力谱写好让群众稳增收的“后半篇文章”。
“为巩固脱贫成果,我们着力做好产业、就业两道‘基础题’。”朱志发说,全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对需要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全覆盖;13个乡镇均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和劳务合作社,实现91个行政村(社区)就业帮扶信息员全覆盖。
三村乡农户采摘茶叶
茶叶产业是红河县三村乡的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乡现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达余吨,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茶叶初制加工厂18个,茶叶产业年产值已超过万元。
记者见到三村乡三村村委会塔埔村村民王孟者时,她正在红河县滇红茶叶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熟练地工作着。王孟者说,在打理好自家茶园的同时,到公司工作每月至少有元的工资。
红河县滇红茶叶有限公司流水线上工人工作场景
诸如此类的实例不胜枚举,经过脱贫攻坚战的淬炼,红河县广大脱贫群众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迸发出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新的征程上,红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广大群众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交通路网日臻完善幸福路在脚下延伸
十年来,红河县路网建设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在这方土地上,广大建设者逢山劈石,遇水架桥。“十二五”期间,元红、红南二级公路全线贯通,交通区位优势逐步凸显,完成新区市政道路建设和县乡、乡村公路硬化公里,实现县乡公路、行政村公路全硬化,自然村通公路率达95%。“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了交通等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全县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元蔓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全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峨石红、元绿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启动红绿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工作。
交通路网连通内外周勇摄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十年来,红河县以交通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构筑大交通、大发展体系,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千方百计抓好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据红河县交通运输局党组副书记杨进辉介绍,全县“外联内通、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格局已形成,基本融入红河县到昆明2.5小时、到蒙自1.5小时的“交通圈”。
十年时间,风雨见证豪迈;数千个日夜,山河刻录激情。一组数据可诠释路网建设十年的高歌猛进:截至目前,全县通公路里程.公里,县道、乡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达%,实现了全县13个乡镇、所有建制村公路全硬化目标。
红河县境内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十年前的红河县土台村还是一个穷山沟。“那时主要干道是弹石路,生产路是土路,蔬菜、水果运出去都得靠人背马驮,一年辛苦下来,赚不到几个钱,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说到以前的生活,村干部卢孝忠把贫困的原因归于交通闭塞。
元红二级公路修通以来,土台村的蔬菜、水果运输问题得到了缓解,果蔬产业开始兴旺。高速公路修通后,土台村迅速推进高质量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吸引了规模农业企业入村发展。
元蔓高速南昏互通
自年7月元蔓高速公路(红河县至元阳段)通车以来,土台村等沿线村镇的水果、蔬菜种植如火如荼发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年,土台村经济总收入就达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07万元。
不只如此,记者在走访莲花大道和谐居A座顺丰快递营业点时了解到,路网的日趋完善带动了红河县物流业不断发展。营业点负责人马元强告诉记者:“因业务量的增大,我们快递营业点也不断增设分店,这全是公路建设不断完善、物流业不断发展带来的结果。”
大道行开阔,长路写辉煌。回首十年,日趋完善的公路网变成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线”,架起了红河县和外界沟通的“桥梁”,让红河县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共赢共生
翻开红河县生态文明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县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双轮驱动,以生态谋未来,守护着清新的绿、蓬勃的绿,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书写完美答卷。
红河县县城全景周勇摄
抬头,是醉人的蓝天白云;四顾,是怡人的绿色生态景致。漫步红河县,好似人在画中游,热带经济果蔬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这是红河县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多个闪光点。
很难想象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曾几何时,也饱受产业发展落后的影响。十年前,随着红河县加工棕榈和石膏的小作坊与日俱增,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明显。“以前看天空总觉得灰蒙蒙的,还能闻到刺鼻的气味,但现在已今非昔比,中心城区的环境变好了,走到哪里都是景,很干净、很清爽。”市民刘燕飞眼中的城市变迁,印证了红河县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步伐。
红河县马帮侨乡森林公园
十年来,一项项荣誉是最好的见证:中国最佳养生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候鸟旅居小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放眼当下的红河县,不仅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的高颜值,更透出“一城山水满城诗”的好气质。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48%,林木绿化率达66.03%,空气优良率达99.2%。
“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根本依托的红河县,绿色发展方式已融入产业建设、经济发展全过程。”州生态环境局红河县分局局长龙海丽说,全县以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十年来,着力推动50万亩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修复,倾力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基地,让荒山薄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红河县库博公司基地种植芒果
以红河谷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库博公司的绿色基地万亩生态果园、牛多乐沃柑种植基地为依托,红河县开发利用干热河谷土地25.2万亩,发展热区水果面积21.5万亩。形成了以芒果、柑橘、火龙果等为主的热区水果基地,辐射带动12.96万人就业。目前,通过林果种植,全县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取得突破性进展,修复率达44.26%。
除此之外,红河县因地制宜,以当地资源禀赋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成功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马帮古城景区评定为AAA级景区,庭院剧《马帮女人》成功商演……如今,梯田旅游文化形象更加鲜明。统计显示,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1%。
红河县撒玛坝梯田胡艳辉摄
纵观红河县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红河县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明显的十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十年,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展望“十四五”,红河县将万众一心,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周勇文/图
未署名图片由红河县委宣传部提供
原标题:《砥砺奋进正当时侨乡红河展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