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

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两位政协委员为啥都强

发布时间:2024/8/6 18:35:58   

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宝墩遗址年发掘疑似水稻田层面航拍图。(图源人民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中国天府农博园农耕文明主题展览馆,展示着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和农具遗存,还通过现代化手段打造了诸多传统农耕文明场景;河洛农耕民俗市集上展示的二十四节气、农具演变、传统民俗技艺等文化精彩纷呈;云南丽水景宁郑坑乡吴布畲族村第五届畲寨秋收大会热闹开幕,“稻鱼共生”迎来“稻、鱼”双丰收……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地流金、五谷丰稔的“丰”景里,农耕文化底色鲜明。那么,何为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有何促进作用?又该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与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解读。

△从左至右依次为:闵庆文、霍学喜

农耕文化符合现代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耕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是基于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一些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等密切相关。”闵庆文解释称。

对于农耕文化,闵庆文将其细化为三类,即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文化,精耕细作、资源持续利用的农业技术文化,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乡村治理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体系雕塑。(图源文汇报)

“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农耕文化更多的是以综合形态出现的。既包括以种植业为主体的狭义的农耕文化,还应该包括森林狩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等等。”闵庆文表示。“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农业模式和乡村治理模式。”霍学喜介绍,从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耕作实践,到庭院民宅、古村深巷的乡村景观;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理念,到耕读为本、邻里守望的村规民约……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符合现代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美景。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以农为本、以节为媒,五年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弘扬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期盼国泰年丰的暖心符号。在闵庆文看来,这一方面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提高了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0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