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穷乡僻壤无出路搬出绝地向光明
红河县洛恩乡草果村委会草果自然村的李呼者,终于告别了四处漏雨的破瓦房,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迤萨镇西湖小区。“孩子上了学,我们两口子就在家门口打工,收入也不错。现在已经习惯了城里的日子,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从农民变市民的李呼者,把大山和贫困远远甩在身后,开始融入新的生活。
红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迤萨镇西湖小区
年,随着最后的户人搬进安置点,标志着红河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从“故土难离”到“搬出大山”,这润物无声的转变,正在红河州大大小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断上演。
打好“组合拳”确保搬得出
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发展难……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先天短板,让世居在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更是难上加难。
搬出大山去!不仅是贫困群众多年以来的梦想,也是我州破解贫困代际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绿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戈奎乡俄马新村
从年开始,我州要陆续完成户名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乎想象。如何搬、搬去哪、钱从哪里来?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横陈在相关部门面前。
越是艰难越向前。为攻破贫困堡垒、啃掉尚未消除的硬骨头,州委、州政府全力推进,高标准规划。州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召开全州调度会、工作会和视频培训会等,形成了各级各部门统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红河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座谈会(图片由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照搬。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为加快推进,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双点长’制,全面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进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这些都是我们边实践、边积累的成功经验。”州发展和改革委易地扶贫搬迁科科长周明星感慨不已。
立下愚公志,何惧撼山难。有压力才有动力,全州各级相关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铆足干劲、热情高涨,金平、红河、元阳、绿春、屏边等深度贫困县,自我加压,气冲云霄。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第三督导组督导红河州反馈会(图片由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
攻坚拔寨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让我州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4年时间,全州共建设安置房套,其中集中安置住房套,分散安置住房套;输电线路.公里,电信入户户,网络入户户,垃圾处理设施个,污水处理设施个;建设完成幼儿园14所、小学17所、综合活动室个、广场个、篮球场个、公厕个,绿化面积平方米……
个旧大屯新区教育园区建设项目部
一个个项目的强势推进,为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打牢了坚实基础,让贫困群众搬出深山的梦想逐步走进现实。
从不肯搬到主动搬的转变
故土难离,搬山容易搬“心”难。让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搬出去,必须打开他们“住惯的山坡不嫌陡”的恋乡情结。
汽车沿着河谷盘旋而上,转过了一弯又一弯,像爬不完的天梯一样。等来到屏边县和平镇海拔米的红星村委会阿马底村民小组的时候,一车的人都止不住地一阵晕眩。熊应明指着前面一处破旧的房屋,说这里就是他以前的家的时候,眼里依然透着浓浓的不舍。
屏边县和平镇红星村委会全景(图片来自苗乡屏边)
“半山看到屋,走路走到哭。”眼前的重重大山像是一道道坚实的屏障,将贫困包围其中。交通不通,又无产业,仅凭几亩薄地种点包谷、芋头糊口而已。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难以想象,熊应明一家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是如何艰辛。只有实施整村搬迁,才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动员贫困户搬新居(图片来自苗乡屏边)
同行的和平镇党委宣传委员白国兰介绍,之前,驻村干部几次三番上门劝说熊应明,他都舍不得离开这个穷窝窝。驻村干部只好迂回作战,先动员小的再劝老的。和平镇安置房建成后,熊应明的儿子、女儿带着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女去看了房,孩子回来后说新房很漂亮,都想去住,而且上学也方便。看着孙子、孙女渴望的眼神,熊应明虽有不舍,但考虑到孩子的未来,便主动要求搬出了深山。
熊应明家的旧房屋(图片来自苗乡屏边)
“政府给我家安排了最大面积的新房,有平方米,还享受了医保、产业等各种补贴,现在生活稳定了,我没有什么不满足的。”熊应明动情地对记者说。
屏边县和平镇易地搬迁挪穷窝,乡村旧貌换新颜
李爱福的家在个旧市贾沙乡水塘村委会封口村海拔米的山顶上,居住的土房已倒塌,一家人就住在香蕉地的工棚里,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出行更为不便,从封口村到距离最近的水塘村委会就有45公里之遥,当时的入村道路还是未硬化的土夹石路面,晴通雨阻。村里没有自来水,吃的水要去水窖挑。
个旧市贾沙乡水塘村委会封口村
对于李爱福而言,故土难离的情结和摆脱贫困的渴望一样强烈。行路难、孩子上学难、增收致富难,各种难题接踵而至,让他心力交瘁。当得知他家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消息时,他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
搬到大屯城镇化安置点幸福小区后,看着电视柜、沙发、床、橱柜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的新房,李爱福和妻子、儿子、女儿一家人开心地簇拥在一起,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个旧大屯镇幸福小区全貌图
个旧大屯镇幸福小区新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
有一种艰难叫困羁于山,有一种信念叫走出大山。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红利,融化了贫困群众“故土难离”的坚冰,越来越多像熊应明、李爱福一样的村民打开心结,走出大山,步入新天地,开始新生活。
合理选址离乡不离土
红河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之所以艰巨,是因为短时间内要完成7万多人的搬迁,规模之大前所未遇。而且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的群众故土难离、乡情难舍,“搬出去能否住得好?怎么谋生?”不愿搬的原因各种各样。最难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离不开根”的观念根深蒂固,很难说服。
元阳县牛角寨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面对县里和乡镇工作人员的搬迁动员,元阳县牛角寨镇倮里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候主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我们哈尼族天生是与泥土相伴的,我的父母亲一生从没有走出过生养他们的大山。山上放牛、田里放鸭、菜地里嬉戏……这里有我童年岁月所有的回忆。习惯了,哪都不想去。”罗候主陷入了回忆,眼角晶莹的泪水清晰可见。
驻村干部为贫困户做思想工作
元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远方告诉记者,让罗候主这样和大山、和梯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搬迁到很远的地方生活不太现实。另外,从梯田农耕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这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搬迁只能从选址上多做考虑,而设在半山区的碾只哄天安置点就集聚了许多以梯田为生的哈尼族群众,像罗候主一样居住在山顶的农户搬下来后,距离他们的田地更近了。这样一来,根本不用做思想工作,安置点建好后,都争先恐后地往山下搬。
元阳县碾只哄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李易摄)
“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可与之相对的现实是,生存再艰难,群众也不愿背井离乡。有人住惯了山里,怕进城不适应,这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长期性、区域性和复杂性所导致的。
屏边县发展和改革局农经科科长张志兵说,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能够落实,必须写好破解群众故土难离的“前半篇文章”,让群众鼓起对搬迁后生活的向往,才能解决群众故土难离、不愿改变的思想,从“不敢不愿”到“心甘情愿”。
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动员贫困户搬新居
让白云乡地棚村的汪家贵心里纠结不已的是,整村搬迁到瓦窑地安置点后,虽然离乡不离土,自己的土地还可以种,但是很担心自己的母亲不能适应。
瓦窑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居(图片来自苗乡屏边)
“放心吧,安置点周边有扶贫车间,保障基本生活没问题。政府还会提供就业岗位,进去工作又多了一份收入。镇上工作机会多,你们也可以打工……”白云乡党委组织委员项正芳耐心劝说着。
让汪家贵没有想到的是,搬到安置点后,母亲唐国英以她娴熟的苗绣手艺很快通过了“绣娘”培训,在家绣鞋垫,直接销往外省,每月元的收入很稳定。“这样很好了,我还能为家庭减轻些负担,而且和一群绣娘在一起也很开心。”唐国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搬到安置点后,在白云乡太平村委会绣娘坊的带动下,很多妇女加入到了绣娘的工作中
“树挪死,人挪活。”打开心结,数万名贫困群众怀揣梦想、走出大山绝地,从深山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向美好生活迈进的幸福大迁徙。
记者:龚建国满长杰杨会国李易
除署名照片外其余图片均由州扶贫办提供
责编:普薇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305508108
原标题:《穷乡僻壤无出路搬出绝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