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孟佩佩)“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反哺生我养我的土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的90后彝族女孩杨丁在年回到大凉山,创建了“彝居匠造”彝族原创家居品牌。几年间,杨丁和她的团队成员走遍了大凉山17个县市。她们想把彝族家居的美好带出大山,把城市的现代化印记融入古老的乡村。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实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重回乡村,建设乡村,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硕果,土坯房摇身一变成为楼房,乡村又“活起来了”。虽然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乡村带来了冲击,但并没有阻挡年轻人返乡入乡创业的热情。
今年6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县域治理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布的《县域创业报告》显示,在县域创业者中,返乡创业者占比50.8%,其中大学生的占比约为16%。
(小标)激活沉睡的乡村资源,把产业留下
前几年,杨丁在四川大学读研和在北京林业大学读博时,多次往返大凉山进行彝族家具的调研。
一次前往美姑县的调研让她至今记忆犹新。她们遇到一座特别精美的彝式木制房屋,问主人,才知道修房木匠已经去了西昌市做保安。“在他们看来,现代的砖瓦房已经让人们不再需要木制房屋了,传统的手艺在被定义为‘落后’”。
杨丁很怕“有一天彝族民居的独特样式会消失殆尽”。她想成立公司,改变彝族家具产品的落后现状。
这个念头与她的师弟师妹们不谋而合,年3月,6个人的初创团队成立。从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彝族文化结合,到邀请非遗传承人与“新匠人”参与设计制作,从建工厂进行工业化生产到与家庭手工坊合作,曾经外出做保安的手艺人回来了,成为“大师傅”开始培养“小师傅”。
两年时间,她们在大凉山设立“彝居”彝族家居产品研发中心,建立规模化生产工作间,设置标准化家庭工坊。团队还拥有皮雕等家具产品专利技术和彝绣、银饰、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生产链和生产基地上释放出大量工作岗位,截至年年底,带动贫困就业人数人,今年预计会达到人。
目前,公司业务还是以项目合作形式开展。今年的疫情让她们有了时间去思考未来转型。杨丁告诉记者,很多新产品正在打样,未来将在全国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家居零售,让更多的人接触彝式家居风格。
杨丁认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带着新技术、新观念回来,激活家乡沉睡的特色资源,通过科学的方法为家乡“对症下药”,同时避免了城镇化建设途中的千篇一律。“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携手同造新乡村。”
(小标)引凤还巢,筑巢也要跟得上
李应川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福民新村的“网红”农户,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当地考察时到过他家。去年年底,在外打工十几年的小儿子李建平回来了,这一次他准备留下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趁着古浪县推出“贷母还羔”政策、积极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和养殖业的东风,李建平不仅种起了棚养西红柿,还做起了“羊倌”。今年下半年,他还准备协助父亲筹建农牧专业合作社。
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介绍说:“村里正在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乡村建设借着国家政策的利好飞速发展,吸引着因疫情无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留在家乡“搞事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帆看来,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返乡入乡创业的先锋队,其中,农民工更是重点引回人群。“他们是城市和乡村的天然纽带,扎根家乡的感情更加强烈。他们利用在城市发展中所积累的先进理念,与当前农村发展短板进行互补,渐把脑中的‘创业蓝图’变成眼前的‘振兴实景’。”
曾于-年间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挂职副县长,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曹东勃回忆说,那时的年轻人多数都是“往外走”。在他看来,这几年以及未来几年的乡村重要变化将是“人回去了”。
最近,曹东勃带着“扶贫的眼光”观看了全国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他认为,最有活力的是“老范的《最后一课》”。老范老师当初培养的学生都留在了家乡拥有了一方自己的小事业,曾经破旧不堪、教育落后的小山村被他们建设成为绿水青山的旅游胜地。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返乡创业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这也意味着乡村要重视基础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然后才能鼓励他们回归家乡,寻找商机进行创业”。
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在2月份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示范区(县),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万人以上。
引凤还巢,“筑巢”也要跟得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认为,返乡创业青年助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政府也要做返乡创业青年的“贴心人”,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服务保障,注意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政府要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还要做到位,再依靠当地特色吸引返乡入乡青年留下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