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为了群众脱贫,他们践行初心使命,勇往直前
原标题:
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元阳县黄茅岭乡党委推动高质量脱贫纪实
年云南省扶贫先进集体,这是元阳县黄茅岭乡又一项荣誉。荣誉的背后是执着的初心、是无私的奉献、是艰辛的付出,实至名归却来之不易。
元阳县城(图片来源网络)
黄茅岭乡地处元阳县南部,是红河州26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5年来,黄茅岭乡党委、政府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守初心、担使命,发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克难奋进、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效推动高质量脱贫,全乡从没有1米水泥路到村村通硬化路,从三分之一人口住危房到户户住上安居房,年人均纯收入从元增至元,贫困发生率从52.9%下降至2.58%,实现了从深度贫困乡镇到脱贫攻坚示范样板的蝶变。
“为了群众的好日子,再难也要咬牙搬”
在藤条江河谷两侧的高山上,瑶寨茅山村就“挂”在陡峭的山坡上,瑶族、苗族群众分散居住在木棍作柱、土坯当墙、石棉瓦顶的土坯房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黄茅岭乡远景
乡党委、政府遇到了难题:不搬,就地脱贫几乎不可能;搬到公路沿线,政府省力,但如果不能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断不了穷根;搬到集镇,户群众就业是个大问题,搞不好要捅娄子。不少人议论纷纷。
大事难事显担当。经过5次党政联席会议反复研究,领导班子终于意见一致:一是绝不做一锤子买卖,下山一时难、不搬一直难,为了群众的好日子,再难也要搬下山。二是提前谋划就业措施,采取将小高层1楼作为住户共有商铺、安排公益性岗位、协调就地务工、鼓励就业等配套措施,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
黄茅岭乡集中安置搬迁房
干部思想统一了,群众却顾虑重重。听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茅山村的杨小三很高兴,最初征求意见时很快就同意搬迁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却反悔了:“虽然镇上房子条件好、生活好,但没啥好干的活儿,喝水都要钱,还不如留在山上。”大多数群众和杨小三一样担忧。
为了转变群众思想,黄茅岭乡组成专项工作组,班子成员各带一支小分队,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几次三番入户,多数群众想通了,而有的群众嫌烦,干脆连门都不开了。
杨小三成了“钉子户”,不开门还说一些怪话,负责做他工作的潘梅委屈得直流眼泪,擦干眼泪第二天又来,还是吃“闭门羹”。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跑了8次,杨小三没话说了,黑着脸打开门,“搬不搬是我自己的事,你不要管行不行!”
潘梅笑着说:“按岁数,我该叫你阿哥。哪里有阿哥住危房,阿妹不管的道理。”几通好话,杨小三再也不板脸了,请进屋里讲政策,答应了搬迁。
好事多磨,年黄茅岭乡在集镇征地3.67公顷,带领户群众实施“下山搬迁、集镇安置”工程。
搬下来的生活今非昔比,杨小三算了一笔账:自己装香蕉一个月元左右,政府安排媳妇当环卫工元,一年下来收入4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人的开销,杀过年猪绰绰有余。
杨小三生活的变化,只是搬迁户的一个缩影。如今,集中安置的3栋6层小高层里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群众心里有杆秤。“如果没有潘梅,我过不上现在的日子。”杨小三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培养了我,帮老百姓干活是我的本分”
在黄茅岭乡,不论书记乡长、干部职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这些肩负脱贫攻坚任务的实施者,还是许许多多的村组干部,为了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默默耕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乡党委书记李明学,时刻把群众安危挂在心上。年7月,10多天连续的强降雨,他不顾雨大坡滑,逐个查看全乡1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7月4日上午,他发现乡卫生院下方3户房屋地面有筷子长的裂缝,马上紧急疏散住户。7月5日23时果然出现了滑坡,3栋民房全部倒塌,因灾前预警准确、组织疏散得力,除去部分财产损失外,无一人伤亡。受灾户李学文拉着李明学的手感动地说:“还好您叫我们搬离了,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呐!”
而对于家人,李明学却亏欠太多,妻子生孩子只匆匆陪护了一天,第二天就带着小分队入村推进农危房改造。
“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培养了我,帮老百姓干活是我的本分。”李明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恰如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