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团结爱国
一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哈尼族经典歌曲《阿波毛主席》,曾唱红云岭高原,唱遍大江南北。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这首歌曲背后,发生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团结爱国故事。
红河县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历史文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红河大地有过两个行政区划,即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年“两区”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早在年蒙自专区成立和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成立时,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就庄严签订了《团结爱国公约》,号召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共同保卫和建设祖国”。《阿波毛主席》在此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自那时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便融入红河各族儿女的血脉之中。
石屏县彝族烟盒舞巡演
60多年来,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广袤大地上,红河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奏响一曲民族大团结、奋进新时代的凯歌。
波澜壮阔的历史
六十余载的承诺
年1月,蒙自专区获得解放,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仍面临严峻形势。当时,40余万人口的红河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大部分仍保留着土司制度,一些敌对残余势力借机大肆歪曲党的民族政策,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勾结恶霸惯匪,组织土匪暴乱,给地区发展和边疆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党委、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措施,帮助民族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渐渐向党靠拢。88岁的杨淑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元阳县工作的党员干部。“当时大家怀着一腔热情,不怕苦,甚至不怕死,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时任妇联主任的她清晰地记得,为了和当地群众更好地交流,他们每天都要抽出1小时学习哈尼话。男同志们在前方剿匪,她就带领少数民族妇女在后方烧火煮饭、照顾伤员。
辛勤劳作的哈尼群众
“剿匪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到元阳、绿春、金平,带着少数民族同胞学习茶叶种植等农业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杨淑荣告诉记者,少数民族同胞正是因为这些细致的民族团结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团结作出积极响应——年4月28日至5月10日,蒙自专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订立《蒙自专区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年10月20日红河县第三次民族代表大会通过《红河县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年10月16日至21日,元阳县第二届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元阳县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年12月25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元阳县城召开,会议通过并签订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团结爱国公约》。通过签订团结爱国公约,表达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人民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更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热爱。
吴元庆在写回忆录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吴元庆头戴老式军帽,手握钢笔端坐桌前,还是能清晰地回忆起68年前那个遥远的午后。“当时开会来回历时7天,用马驮着行李和米,去参加元阳县第二届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年,他的家乡——如今的金平县沙依坡乡新房子村委会当时还隶属元阳县管辖,曾担任元阳县第五区第三联防儿童团团长的他被推选为代表参会。
“开会的地方在逢春岭区,中央访问团、慰问团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各级人民政府,宣传了党对边疆的改革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还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样的新思想”。吴元庆回忆道:“《团结爱国公约》的内容是在大会上经过广泛讨论后最终确定的,大家承诺要坚决拥护人民政府,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不闹分裂”。
会后,各参会代表便回到村里,开始了走村串寨的宣传工作。“当时大家的干劲儿都很足,村民们白天干活没空,我们就每晚去一个村子宣讲,群众都能接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元庆觉得身边的世界开始变了。“当年,村里就有两对新人自由恋爱结婚,生产生活上各族群众都相互帮忙,隔阂慢慢消除了”。
元阳县团结爱国公约历史文件
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吴元庆将《团结爱国公约》比喻为太阳,把边疆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了一起,温暖着红河各族群众的心,也照亮了大家携手迈进幸福生活、不断前行的路。这一纸承诺,历经60余年风霜洗礼,早已化作神圣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
各族儿女心向党
开启历史新篇章
年11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自此成为历届红河州委、州政府永恒的工作主题。《团结爱国公约》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拓展,转化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成果、制度成果,为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布朗族新居
年夏天,在地处中越边界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年归族为拉祜族)的踪迹。自治州成立以后,党委政府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加快发展步伐,从原始社会一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先后在金平县、绿春县、元阳县、屏边县所辖的37个乡开展“直接过渡”工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使民族“直过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历史的承诺,已经变为现实。在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家家户户的房顶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独具特色的民居在高原的蓝天下显得格外美丽。拉祜族群众普秋九家里挂着“四星”卫生户的红旗,门楣上还挂着“民族团结示范户”的牌子,更让他自豪的是,村里历史上第一个中专生就出自他家。“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只要孩子愿意继续读书,我百分之百支持。”如今的拉祜寨,已经实现了从“窝棚户”到“小洋楼”、从“食不果腹”到“自给自足”、从“原始”到“现代”的华丽转变。
绿春县拉祜寨
大头拉祜寨的变化,仅仅是红河州边境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红河州委、州政府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为契机,着力推进金平布朗族(莽人)片区、红河垤玛三村片区、绿春黄连山片区、者米拉祜族片区、河口瑶山片区等区域综合扶贫开发,片区共涉及国土面积平方公里、13个乡镇、10个民族、10.9万人生产生活条件在短期内实现了质的飞跃,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居户,实现了“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网络)通”,与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年以来,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2万人,实现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石屏县、泸西县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2.92%下降到7.7%,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实现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拉祜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进入新时代,《团结爱国公约》被赋予新的内涵,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年12月,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把红河州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确保全州各族人民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6月,制定了《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规划(—年)》,年12月,下发《红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施意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在全州广泛开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工作,屏边苗族自治县、弥勒市可邑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州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山高水长情相依
民族团结代代传
《团结爱国公约》的签订开启了边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篇章。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红河各族人民始终恪守誓言,共同谱写繁荣家乡、建设祖国的壮丽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深入推进,《团结爱国公约》在有的地方已改称为《民族团结公约》,或是将相关内容增订到《村规民约》中,但其中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变。
勐龙村民族团结公约
在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委会勐龙街村民小组,如今的《民族团结公约》中就增加了“扶贫帮困、团结结对,努力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共同致富奔小康”等内容。迤萨镇勐龙村党总支书记白福告诉记者,“村里的民族团结工作早已在进行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领导班子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带领大家大干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种植冬蔬菜,为早日脱贫致富而努力。目前,全村均已脱贫,他个人也因此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村的《民族团结公约》则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办好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内容。黑泥地村与创森公司联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现企业与地方共创共建,依托黑泥地村土地流转建设的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通过“园区+企业+农户”的建设模式,推动了黑泥地村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企业长足发展、当地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典型成功案例。
红河州世居十一个民族
而蒙自市草坝镇十七村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十七村的《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民族习惯、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坚持‘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头作用。”
彝族村民李为彪和壮族村民李建平从小在十七村一同长大,就像亲兄弟一般。“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现在我们孩子也相处融洽,民族团结代代相传。”李为彪说,近几年来,村民们出资合建了村内道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进葡萄、石榴等经济作物,建盖了配套的水果交易市场,引进冷冻库,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7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介绍这些的时候,李为彪一脸自豪,“这些全靠村里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努力,是团结的力量。”
这些只是红河州践行民族团结工作的缩影,《团结爱国公约》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和拓展,演变得更符合时代所需、更接地气、更易执行,实现了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全州已有越来越多的“十七村”涌现。
哈尼长街宴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红河各族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自治州永恒的工作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忘团结爱国之初心,牢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使命,为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记者:车安达通讯员:罗正权文/图
责编:普薇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
原标题:《《团结爱国公约》传承六十余载“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红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