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新闻 >>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支持政策推进重点领域
作为数字经济的主抓部门,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把破题“数字云南”作为年的核心任务之一,积极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支持政策、推进重点领域突破。此外,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聚焦重点,着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
杨洪波
进步、转型、团结、富裕、美丽——5个关键词回顾云南70年历史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用5个词,从5个方面来看云南70年的历史巨变。
第一个词是“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云南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地方,经过70年的努力奋斗,全省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从年不足10亿元(8.93亿元),到年突破千亿元,再到年突破万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总量每年跨上一个千亿元台阶,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亿元、元,分别是年的倍和倍。在这个过程中,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烟草、能源、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迅猛,网络信息体系也日益完善,从昆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云南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沪昆客专、云桂铁路云南段建成通车,云南驶入高铁时代;全省民用机场达15个,数量居全国第三;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成为我国第四大能源陆路进口通道;滇中引水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第二个词是“转型”。产业方面,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70∶11∶19调整为年的14.0∶38.9∶47.1。特别是这两年,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持续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启动建设“数字云南”,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体系也更加健全。城乡发展方面,实现了由农村农耕社会为主向城镇化进程提速、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由年的4.86%提高到年的47.81%,形成了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城镇群形态。
第三个词是“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民族团结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始终秉持“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理念,不断加大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四个词是“富裕”。70年来,云南从解决温饱成问题到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年的.5元、58.6元提高到年的元、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年的48.1%下降到年的27.95%。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多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第五个词是“美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云南也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当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修复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美丽县城、美丽公路、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云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了。
今年1月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云南”以来,推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数字经济的主抓部门、牵头协调部门,我们目前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一是抓顶层设计。“干什么、怎么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个在顶层设计上要搞清楚。为此,我们编制了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云南省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三化一枢纽”为统领,即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此外,政务云资源管理平台建设、5G产业发展等实施方案也正在编制中。
二是抓要素保障。我们将出台支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具体政策,按照“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大项目大支持、好项目优先支持”的政策导向,使数字经济成为云南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三是抓重点任务落地。成功举办了年首届“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论坛以“数汇新云南、链上新动能”为主题,吸引了阿里巴巴、华为、腾讯、浪潮、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参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上,省长阮成发和腾讯公司共同开出了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这是非常有标志意义的。我们目前也正在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普洱茶防伪溯源应用、数字小镇建设等项目。
年以来,全省累计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亿元。
减税降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抓实抓细工作推进落实,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降成本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聚焦减税降费为根本。减税方面,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税成为企业获得感最强的一项政策,年至年,云南全省的减税额分别占降成本总额的61%、67%和70%。降费方面,全面清理中介服务费、行业协会收费、口岸收费,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规范云南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确保收费清单之外零收费。
二是以降低用能成本为突破。充分发挥云南清洁能源优势,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思路,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在全国创建了电力体制改革“云南模式”,全省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平均电价水平由市场化改革前的全国倒数第5位,降至年底全国最低水平,形成电价“洼地”。近3年来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亿元以上,占全省降成本总额的11%。
三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通过“一部手机办事通”“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放管服”措施,来加快营商环境的改善。
四是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抓手,推动解决企业在物流、用地、融资等方面成本高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年至今累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亿元。降低用地成本方面,通过规范土地附加基金计提,落实差异化工业用地政策、创新供应工业用地方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入开展企业上市倍增三年行动,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创新银税信息增值应用,搭建“银税互动”智慧化金融平台;建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池,构建了风险补偿机制。
年以来,全省累计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每百元主营业务利润分别从年的.40亿元、.03亿元、3元增加到年的.69亿元、.67亿元、7元。企业亏损面从年的28%下降至年的21%。
通过两年的实践,成功探索出了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特色小镇创建经验。
省委、省政府年提出创建特色小镇这项工作,明确到年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全国示范的特色小镇。
通过两年的实践,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项目和典型经验,比如弥勒可邑小镇,是乡村振兴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元阳哈尼梯田小镇、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建水临安古城,是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典范。年,省政府表彰了弥勒可邑小镇、红河东风韵小镇、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等15个创建成效明显的特色小镇,并落实了22.5亿元的财政奖补资金。特色小镇建设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特别是明确了特色小镇的“七大要素”——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现在我们就是按这几大要素来评价特色小镇的,标准非常清晰和明确。而且提出了“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政策导向,确保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二是得益于各地精准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守住“四条底线”。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核心,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发展融为一体,叠加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功能,指导各地在规划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体现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并且要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守住生态红线、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通过政府违规举债来建设、不搞变相房地产开发这四条底线。
三是得益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以后,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家到云南来投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特色小镇创建方式。
易地扶贫搬迁,是云南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云南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当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云南省“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99.5万人(“十三五”原规划65万人,新增任务34.5万人),这个规模在全国都是处在前列的,量很大,任务很艰巨。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规划建设的集中安置点已完工97%,已建成安置房套,已入住套,68.5万人已搬迁入住,其中,原纳入“十三五”规划的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新增的34.5万人的搬迁任务,安置点也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已完工个,已入住3.5万余人。
目前全省各地正紧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节点,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相信,一定能够打赢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