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简介 >> 非凡十年云南答卷丨擦亮旅游文化金字招牌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打造旅游文化“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文化润滇”和“旅游革命”,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双强省”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
?
(普者黑景区通讯员李成龙摄)
年至年
旅游总人次从2.01亿人次增加到8.07亿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从亿元增加到亿元
旅游业增加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
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多个
乡村文化旅游投资.4亿元
创建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6个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
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
谋篇布局注入新内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立足省情、顺应时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万亿级支柱产业来打造,与时俱进制定若干重要政策措施。年提出《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年印发《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年)行动计划》,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年将文化旅游业列入全省五个万亿级产业重点培育,年制定《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年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
《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云南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构建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沿金沙江生态旅游带和昆明、大理苍洱、丽江古城—玉龙、西双版纳景洪、保山腾冲、建水—元阳6个国际旅游中心的“一环、两带、六中心”的空间发展布局。
与此同时,云南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云南相继出台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出10条非遗、22条历史文化、6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彩云之南红色热土”“傈僳山寨换新颜”2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编制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并启动建设。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禄劝段红色遗址保护展示、寻甸段柯渡教育基地建设等10个项目进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打造40多台精品旅游演艺剧目,成功举办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多项体育旅游赛事,实现“文化、艺术、体育+旅游”互融互促。
云南已实现A级旅游景区4G网络、AAAA以上景区5G网络全覆盖,计划今年内全省AAA景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新理念、新规划、新技术,推动“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实现了更好联结。
转型升级发展新业态
这十年,云南着力推进“文化+”“旅游+”“文旅+”多产业融合,发挥优势,抢抓机遇,补齐短板,转型升级马不停蹄。
游客需求在哪,业态发展创新就跟到哪。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游憩半径开始缩小,旅游业危中寻机、危中孕机、危中转机。
如今,丽江古城的“打开方式”不再局限于逛、吃、购、拍,读和演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清晨起来在宣科书房读一本书、到三联韬奋书店体验文艺青年生活、走进沄汐沉浸式剧场“穿越”古城千年时光……丽江古城不断发掘和打造文化展示场馆并将其作为传播丽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名片,持续探索文化赋能旅游的新路径。
自今年6月开营以来,位于石林风景名胜区长湖风景区的山游迹长湖露营地依托自然环境优势,举办“音乐会+露营”“景区+露营”“集市+露营”等多种形式的露营主题活动,引发消费热潮。另外,今年国庆假期前,云南首个高端摩旅主题度假营地在腾冲落地,使摩旅文化与假日消费碰撞出更多可能。
十年来,云南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健全、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业态更加丰富。目前,云南已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紧紧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承办了5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系列展会。
云南省深入推进“旅游革命”,出台史上最严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打造“30天无理由退货”诚信品牌,开展旅游市场整治“铁拳行动”,打好旅游市场监管主动仗,为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法治环境。
(文创产品云报客户端记者杨峥摄)
着眼民生一业带百业
文化和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一业带百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民生改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
地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村,通过实施元阳县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的、以村民为主导的“阿者科计划”旅游发展模式,几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万元,村民直接分红约80万元,户均分红达1.2万元。
以民歌《快乐拉祜》走红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万元。
在云南,和阿者科、老达保一样通过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村子还有很多。
十年来,云南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多个,完成乡村文化旅游投资.4亿元,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76个。文化旅游业累计带动80.8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
今年以来,云南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将申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30个“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旅游业遭受严重冲击。云南文旅业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和行业安全底线的同时,助企纾困出实招,推动文旅行业提振信心、企稳向好。
今年以来,全省共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超15亿元,%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约2.5亿元,发放促旅消费券约1.55亿元,补助文旅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约万元,奖补家旅行社、20家旅游演艺企业纾困稳岗资金万元,指导71家A级旅游景区减免门票,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12.44亿元支持文旅产业恢复发展。
今年1至7月,全省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54.6%。接待游客4.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亿元,分别恢复至年同期的93.2%、80.0%。7月单月实现历史以来最高最快增长,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3%、54.1%,恢复到年的.6%、.6%。
完善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共完成项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个、文化馆个、博物馆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连续12年开展,“戏曲进乡村”“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等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层面,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由处增加到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居全国第十二位;中国传统村落个,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代表性传承人人,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个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同时创建了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了28个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文化润滇”行动的深入实施,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新创原创出百余台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8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话剧《桂梅老师》荣获全国文华大奖,话剧《农民院士》等8个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花灯剧《山茶花红》、滇剧《回家》等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话剧《搬家》获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舞剧《幸福花山》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46个乡镇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
组织举办了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创作并支持《十面埋伏》《吴哥的微笑》等演艺节目赴海外演出,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原创话剧《农民院士》首演)
声音
我驻村的热河,温泉和山药是当地的特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正在开展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工作,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温泉度假和沿江休闲项目,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丽江市永胜县片角镇热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冬
我有幸见证云南旅游不断发展和创新,创出云南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其间,越来越多云南导游以专业、贴心、个性化的服务赢得游客的认可,为擦亮云南旅游品牌作出了贡献。我们是新时代的云南导游,我们要做“美”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国家“金牌导游”张宇
从前,相较于中国传统“八大菜系”,滇菜的知名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云品”知名度不断提升,我也更有信心利用本地食材,结合健康、养生等概念,对滇菜进行创新研发,以美食为媒,推介云南风物。
——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刘福灿
从事红色旅游讲解工作10多年来,我收获了很多荣誉,这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随时提醒自己,要做到“百问不倒”,让自己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红色风尚的有力引领者。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馆长王艳霞
“一部手机游云南”给云南旅游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的手段,实现流程和业务再造,大幅提高政府监管和旅游服务水平。乘智慧旅游的东风,政府、企业、游客在各环节各得其所,智慧旅游的未来已来。
——“一机游”项目专家组组长李浩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童文文
本期责编张灵洁华芳
审核马波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