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美食 >> 红河13县市方言大比拼,你觉得哪个地方最
红河方言众多,丰富多彩,每一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极具特色。现在,小编就带大家感受一下每一个县市的方言吧。
1.蒙自方言
蒙自方言没有翘舌音,不论平翘舌通通念平舌,说起来真的很偷懒!用蒙自话念:“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若把十四念四十,就打谁四十。”除了音调不一样,全是平舌音,要真像绕口令里说的打四十的话,红河人得被打惨!
蒙自人说话喜欢带“尼”还带着拖音,比如“去哪里”都是说“克哪尼”,把“去”读“克”,把“梨”读做“lie”,“鞋子”与“孩子”不分,把“家”读成“鸡”,不信,你让个蒙自人用蒙自话快速地念“你家的孩子今天去哪里去了”“你家的鞋子放在哪里”,那他肯定会读“你鸡尼孩子只日克哪尼克了”“你鸡尼孩子放在哪尼”,看看小编说的对不对?
蒙自人说一个人不好,就是说这个人有点“lia”第四声,有点“biang”第一声,还会说这个人”如舒”。
2.个旧方言
一说到个旧方言,不得不提到那句红河人都知道的“kei”、“咪有”,人家都说个旧人说话像唱歌,和个旧人说话,绝对有一种在听歌的享受!
个旧人说话音调婉转,不生硬,每句话后面喜欢带“die”第三声。
个旧人叫“死”叫做“特儿毛”,“别”就是“罢”,“敲门”叫做Kao(第一音)门,“拳头”叫做“皮脱”。
个旧人说一个人不好,就是说这个人有点“东”,将被称为“东哥儿”,个旧人称你为“东哥”的时候,你千万别以为他是在喊你哥。
3.开远方言
总的来说,开远话是蒙自话的综合,与这两地非常相近,估计除了这几个县的人能分辨以外,其它地区的不少人都傻傻分不清楚。这3个地方地域接壤,口音相似度高也属正常。这3个地方都把戒指叫做“盖指”。
那怎么分别开远方言与个旧、蒙自方言呢?小编悄悄告诉你,如果听见有人把“踩着脚”叫做“照了脚”,放心,绝对是开远人。说“你不要把我……”要说“你拜一炮就挨我……“
骂人犯傻时就说,你是遭贼黑着啦!说人不修边幅可以说“日脓”。
4.弥勒方言
弥勒方言与泸西方言比较相近,外县的经常分不清,小编是蒙自人,也分不清这两个地方的方言,经常会搞混。
弥勒话属于汉语北方方言(或称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滇中小片,因为开远、蒙自、个旧、文山等地属于滇南小片,所以弥勒话和他们的区别比弥勒话和昆明、玉溪、大理、曲靖等地的要大,最明显的就是声调,其次是声母,再次是词汇。
弥勒方言翘舌音比较地道,小编上学的时候,只要弥勒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老师就要问你是不是弥勒的,翘舌音发的挺好。
弥勒话,表示称赞惊叹时就叫“买买三三”,缺德叫“太雀啦”,说一个人窝囊就叫“日脓滴夺”,“你很聪明”→“你老是凶了”,“让一让”→“桶桶嘛”,“不要烦我”→“表烦我”。
弥勒话还有个特点,就是去饭店吃饭时,叫服务员都是叫“喜妹”,如果你饭店吃饭听到这称呼,那么这人不是弥勒的就是泸西的。
有个弥勒的笑话,原话是说,你洗吧,你先洗,洗了我再洗,但用弥勒话说出来就是“你死吧,你先死,你死了我再死”,因为他们“洗”“死“不分。
5.泸西方言
泸西人说话,口音要比弥勒人重一些,但与弥勒是属于一个语系,两个地方是相互接壤的,泸西话音调比较重,有时候说快了,小编也是傻傻听不清。
泸西人说膝盖就叫“克起坨”,跑叫“撒”,自夸的人被称为“款嘴”,称一个人有权有势,就说这个人“侯了、歪了”,形容什么事情不好时,就叫“背时了”。
在发音中,“胡”“福”不分,都读“福”。
6.建水方言
建水人说话喜欢带“喃”,”“怎么会那么高”建水人说,就是“尼基高喃”,说一个人不好,说“东”或“biang”第一声,两个字也可组合成“biang东biang东尼”,“以前的”是“底了(读liao)尼”,“这样”叫“腻机点儿”“之份儿”,“做什么”叫做“整些酿”。
建水方言最有特点的就是有很重的儿化音,比如:说坡叫“坡儿(二字快读为一音,下同)”
豆米叫“豆米儿”、“蚕豆米儿”、“花生米儿”
小娃叫“小娃儿”
小汽车叫“be儿be儿车”
乞丐叫“老be儿be儿”
米粉叫“米杆儿”、也叫“卷粉”
后脑壳叫“脑壳儿”
眼皮叫“眼片儿”
“花生米”叫做“松米”
形容人长的瘦还叫“瘦壳壳尼”
“芹菜”叫“旱芹”、“毛驴儿草”
红薯叫“沙优儿”
7.石屏方言
石屏话给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街去买东西,问你要几斤时是问你“要只针”,真是听不懂啊,因为石屏彝族较多,所以带有浓重的民族口音!不过还有一样最出名的东西,相信大家可能都知道了,那就是石屏的女子舞龙。
石屏人发生口角之争,以武力相威胁时,男人一般会威胁说“你给是想要我括你两哈你才好过噶?”此时他所说的动作是过去给你两脚的意思。
石屏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哦货”所表示的意思是表示幸灾乐祸,下次去石屏的时候,人家这样说,可千万不要以为人家在夸你。
“骗人”是说“搂人”,“玉米”喊“包梅”,“腿”——“脚格儿”,“去哪里”叫“tei(第四声)哪尼tei”。
窝火窝火尼:形容人多的样子,也指嘈杂的人群叫嚣着行进的样子或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突然达成某种默契而一起去做某件事。
例句:某某说:“多叫几个人,窝火窝火尼克”
piěr(第四声):形容人不讲卫生,也指东西的质量不好。
例句:这个人太piěr了。
啊博年称:那些年的意思。
例句:啊博年称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眯gěr:表示死亡。
例句:我踩了两脚,这只蚱蚂眯gěr了。
8.元阳方言
元阳哈尼族及彝族居多,因此方言中也带有一些民族口音在里面,口音与红河县及绿春较接近。
元阳,这个仅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多达20几种的少数民族居住着,不过最多的还是哈尼、彝、汉、傣、苗、瑶、壮这几种民族,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民族,他们怎么交流呢?那就是元阳方言啦~哈哈哈,别问小编为什么笑,如果你听过元阳方言,你也会笑的,不同的民族在讲汉话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民族的口音,这种体验,谁听谁知道。
“啊莫莫,你是整些酿哇?”、“阿咦,嘿”、“认不得喂”、“内(傣族常用)”还有许许多多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小编也无法解释其中的奥妙,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个小伙伴说“pengpeng”,我说啥是“pengpeng?”,才知道,原来是“瓶子”。
9.红河县方言
红河话感觉就是舌头有点大的感觉,舌头有点翘,带有哈尼族的口音,喜欢在后面带着口语“不是们”“尼鸡哇”。
说里面,叫“也馊”,说特别叫“tei(第四声)别”
红黄不分,黄河叫“红河”,红河也叫“红河”,黄瓜叫“红瓜”,车轮叫“顶顶”,滚东西叫“顶东西”,老母亲叫“老敏亲”。
10.绿春方言
绿春是一个哈尼族达到90%以上的县,口音就带有相当浓重的哈尼口音在里面,但本地人在交流中一般都使用哈尼语,小编对哈尼语实在不懂,所以……你懂的!
11.屏边方言
屏边大部分是苗族,说起屏边的苗族方言,那也是很有特点的。
屏边人说的方言可能“老表”最让人熟悉吧,特别是老一辈的屏边人,亲戚之间就喜欢互称“老表”,表示关系很好。
屏边人问问题时喜欢带一个尾音——“农”,比如:你要克哪尼农?回答问题时也喜欢带一个尾音——“博”,特别是不确定的回答时。比如:是呢博、可能博。
屏边人说“聊天”、“吹牛”是说“款白”,比如:我在听他们款白。有时“说”也是用“款”,比如:你们在款什么?
屏边人的方言和红河州其他县市最不同的就是“家”的说法。屏边人说“家”就是“家”,不像其他县市是说“鸡”。
12.河口方言
河口方言音调很轻,说话的声音很柔,感觉软软的,让人听着就很舒服,河口大多是从外面来的,所以语言也是很杂,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说话喜欢带“的”但读做di(轻声),问他是哪里的,他就会说,“我是河(he,第二声)口的”,说我家的,也会说带个“的(di)”在后面。
当地人,大多会说好几种语言,因为是与越南的边界,所以会说越南话,有好多以前是广东那边迁过来的,所以还会说广东话,当然也会说本地话。
比如他们说“那样”,是说“那么点”,发音里面第一声及第三声较多,极少有第四声。说话是叫“款”,聊天叫“款白”。
13.金平方言
喜欢在每句话后面带个“那么点”,喜欢说“起”,比如说在“忙着”就会说在“忙起”红河州大部分县市说“家”都是说“鸡”,但金平是说“家”。
口语,每句话后面带个“们”“点”,叫“他们”是叫“人家”,比如说“他们这样说”用金平话说就是“人家那么点说们”,但在说“他”的时候,不像内地县市一样读“dei第一声”,而是直接说“他”,聊天叫“抖牛”“抖把散牛”。
金平民族较多,并且分布比较分散,说话的音调在边疆县中是与蒙自、个旧比较相近的,金平话比较干脆,收句子的音相对来说很少有拖音。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语言风格,方言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它能完整地流传下去!本文纯属娱乐,如果小编哪里说的不对,可不要扔砖哦!您可以在后台给小编留言一起交流!
来来来,老规矩,投个票,你觉得哪个县市的方言最好听!
云南加油报全媒体报道
公号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