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风景 >> 云南拥有国家级非遗数量最多的,竟然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少数民族大省的云南,自然拥有很多国家级的非遗,但是你肯定想不到,拥有国家级非遗数量最多的不是昆明、大理、丽江这些云南的旅游大户,而是一向低调的实力派——红河。
不要觉得惊讶,当你深入红河,你就知道,在这片集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土地上,竟然完好保留了太多的文化瑰宝,民族文化、歌舞文化、梯田文化、锡文化、陶瓷文化、工业文化、口岸文化和近代文化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魅力。非遗们也正是从这些保存完好的文化中脱颖而出!这些非遗们凝聚了红河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红河的这些国家级非遗们。
四季生产调
By中国红河网
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年5月20日,四季生产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引子部分强调祖先传承下来的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
四季生产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所具有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网络供图)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其流传地区自然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是瓦渣长官的辖域。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土司政权长期统治的政治历史背景,使得外来的异质文化始终未能渗透进普春一带,哈尼族多声部音乐等原生态传统文化才得以系统保存下来。该民歌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二种,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其它的《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与哈尼族其它民歌相比较,多声部民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年5月20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海菜腔
By百度百科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海菜腔本义是在海上唱的腔,因当地的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它是彝族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烟盒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套,目前仅搜集整理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尼哈吧
By中国红河网
哈尼哈吧,中国哈尼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文化活化石,主要流传于滇南哀牢山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以及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等哈尼族聚居地区,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地也有部分。
年,云南省元阳县申报的哈尼哈吧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乐作舞
By中国红河网
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乐作舞,彝族民间称为载比;哈尼族民间称为哈塞塞,又名龙纵撮。据说在彝族中乐作这一名称是石屏、建水人称红河南岸彝族舞蹈的别称,经过近百年的演变,乐作在哈尼族、彝族群众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舞蹈名称。
这种传统的自娱性集体舞,男子可以从年少一直跳到年老,妇女在当母亲以后就不能再跳。在彝族传统的节目,如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过大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往往要跳好几天;在婚礼、丧葬和祭祀活动时也一定要跳。
年6月7日云南省红河县申报的乐作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By百度百科
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在弥勒县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阿细跳月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多在祭祀、节日、盛典时表演,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自娱性和群众性。它集歌、舞、乐于一体,有规范的舞步和套路,其舞蹈可分为老人舞和青年舞,舞步包括踹脚跳、鹤步单腿跳、弹跳步、跑步跳、转身跳、拍掌跳等形式。
年6月7日,云南省弥勒县申报的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石林彝族自治县申报的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By百度百科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产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韩家村村委会碗窑村。据考古资料显示,建水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间,经建水艺人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建水碗窑村古窑址星罗棋布,充分映证了该地悠久的制陶传统,碗窑村以烧制陶器而得名,现有近三千人从事陶器生产。
建水陶器烧制技艺由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称紫陶,成品无铅,无毒,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其品质明净如镜,叩之清脆如磬,建水陶器多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作为装饰,风格古朴高雅,文气盎然。
年,由云南省建水县申报的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细先基
By百度百科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在云南弥勒市西山一带的阿细人民口头上,先基是阿细语seiji的译音,为歌之意,是这一作品诗歌和曲调的总称。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时候,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人类早期的生活习俗。第二部分男女说合成一家,记叙阿细人独特的婚姻和风俗习惯,具有传承意义。
长诗内容广泛,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细人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生活侧面,神话和现实交织,理想和事实融合,既是文学,也是历史。年出版了新版的《阿细的先基》。年5月,云南省弥勒县申报的阿细先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By百度百科
乌铜走银工艺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现仅存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村、坝心镇和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
年5月23日,由云南省石屏县申报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寨神林
(网络配图)
祭寨神林,还有昂玛翁、普玛突等多种称呼,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广泛流传于云南省哈尼族村落,元阳县各乡镇的祭寨神林,是所有哈尼族村落最隆重的节庆大典。
祭寨神林展现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其太阳历法和物候历法、创世迁徙史诗和叙事长诗、音乐舞蹈等文化要素;其次,祭寨神林充分体现了哈尼族体察天意、顺应自然以及追求天人和谐的世界观;其三,祭寨神林是春耕备耕的序曲,全面彰显了哈尼族山区梯田耕作的礼仪、技术、禁忌等知识系统。年,由云南省元阳县申报的祭寨神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铓鼓舞
(网络配图)
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
哈尼铓鼓舞曾被誉为世界风采的艺术,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受到称赞。在首都举行的中华鼓舞大赛中获最高奖——山花奖。铓鼓舞再现了哈尼族祖祖辈辈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团结拼搏、
冲破千难万险、奔向理想目标的伟大民族性格。铓鼓舞是哈尼族古老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但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而且对研究哈尼族历史以及繁荣今天的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年11月,云南省建水县申报的铓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By百度百科
蒙自过桥米线的饮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蒙自县,以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吃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在这里,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过桥米线的拼盘辅料主要由各种优质肉类和新鲜蔬菜组成,是构成过桥米线的基本元素,为过桥米线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真可谓老少皆宜,养胃开胃,四季可食,理气、舒血、滋补,健康又美味!
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花山节
(网络配图)
苗族花山节5月1日前后举行,是川南、兴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
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年,由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申报的苗族花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州市,红河拥有着14个值得人们了解、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如果你想体验最云南的原生态风貌,请一定要来红河,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辜负了这些保存至今的瑰宝们!
///
编辑:瓶儿
文图由云游网整编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