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云南元阳彝族绣娘绣出幸福新生活云南
彝族绣娘“绣”出幸福新生活通讯员供图
“12岁开始,我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我们民族的刺绣了,图案不断深入复杂,我越发喜欢上了民族刺绣,一绣就是35年。”今年47岁绣娘李世芬说。
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攀枝花乡保山寨村委会马老贺下寨村的绣娘李世芬,从小就看农忙之余的奶奶和母亲在绣花,长时间耳濡目染,加上自己思考摸索学会了彝族刺绣,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彝族民风淳朴,彝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多用色彩鲜艳的布料,绣上自然界里的花鸟虫鱼,艺术化的水波纹、祥云纹、梯田纹、螺蛳纹等,充分体现了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对富足生活的美好祈愿。因此,对刺绣的需求量很大。彝族刺绣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是彝族传统文化之一。
彝族绣娘“绣”出幸福新生活通讯员供图
然而,以前绣娘们大多绣的都是民族服饰的花、帽子、尾巴。销售渠道单一,“零打碎敲”的模式,自绣自用,或者是卖给本地人,略微补贴一些家用。丰富的刺绣资源难以变成产品优势,刺绣技艺传承和发展一度走入困境,很多彝族妇女守着“宝贝”过着穷日子。
年3月元阳县通过政府引领,采取“公司+合作社+传承基地+绣娘”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李世芬和其他精品绣娘也被聘请到合作社。
“现在,真正体会到了女人顶半边天,不外出务工,也能做到照顾家庭和刺绣增收两不误。”绣娘普秀花喜悦的说道。
彝族绣娘“绣”出幸福新生活通讯员供图
为了提高绣娘们的技艺,政府组织绣娘到上海、苏州等地交流学习,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强化绣娘的图案整体设计理念、丝线色彩搭配质量、服装裁剪及刺绣手法要领,引导绣娘将民族特色、民族元素与现代工艺相融合,变民族文化与农耕文明为具体的艺术品,提升产品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推动绣品价格从原来的几十元提高到百元乃至千元。同时,合作社以农村电商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探索打造“顾客绣娘一对一订做”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为广大绣娘提供“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服务,帮助妇女绣出自己的“锦绣”之路。
熟练掌握刺绣技能的绣娘,利用农闲时间和业余时间进行刺绣,每月最少都能给家里增收千元左右,实现稳定增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很多都不愿意学刺绣。张令琼是李世芬的女儿,13岁开始在母亲的带领下开始接触并学习民族刺绣技艺,现在她也是一名刺绣能手。年成立合作社时她加入合作社还当任了合作社社长一职。
据了解,截至目前,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完美融合,已发展社员余人,有彝绣专业村2个、彝绣协会1个、彝绣营销大户4户,从业者余人。
云南网通讯员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