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简介 >> 践行两山理论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元阳县坚定不移地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走出来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护出来的美丽
初夏时节,青绿遍野。层层叠叠的梯田像翠绿的色块,从山脚垒到云端,星星点点的蘑菇房装饰其中,薄雾随着清风徐徐而来又悠然而散,一幅层次分明、充满生机的画卷在山间铺开。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是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千百年来能够生生不息的最大依托,正如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亮所说:“山上大片森林是丰富的资源库,山间村寨是生息繁衍之所,村寨下的梯田连绵不绝,水系贯穿其间,四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元阳县东西观音山上有.6公顷的原始森林,分布在其他山岭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还有.8公顷,这些森林如同巨大的天然水库水源,吸收、贮存、涵养着从干热河谷蒸发上来的水分,让它们在高山上形成无数小溪、清泉、瀑布和水潭,为元阳梯田提供了丰饶的水源。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中,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于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梯田民族创造了木刻分水法,在溪流、水沟的分水口埋入木头进行水流分量。“我们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牵头,根据梯田的面积、需水量,经所有涉及用水利益的村民协商,决定每条水沟应该分得的用水量和木头上开口的大小。同时每个村子专门推举一个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沟长,负责巡查和维修水沟。”新街镇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介绍说。山泉水经过木头豁口淌进田里,既保证了每一丘田用水的合理分配,又可以公平公开定纷止争。
“蘑菇房”是哈尼族最为典型的传统建筑,是哈尼族文化传承不息的见证。顾名思义,蘑菇房形状如蘑菇,都是单栋建筑,一般为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二楼为生活起居,三楼为粮仓。为了使民居和村寨更具原真、更有特色、更富乡愁,元阳县持续加大了对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完成了垭口、阿者科、牛倮普、上主鲁老寨、全福庄5个重点村寨传统民居改造,修缮保护遗产区传统民居幢,挂牌保护传统民居户,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修复。
年,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年,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年,成功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年,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模式得到了世界认可。“世界文化遗产名副其实,空气很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处都是绿水青山。”昭通游客普德发说。
种出来的小康
随着《哈尼古歌》的祭祀声起,“开秧门”仪式在元阳哈尼梯田正式拉开帷幕。哈尼族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带着好酒好菜和黄米饭、红鸭蛋来到田间,以哈尼梯田为舞台,以高天流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犁田、耙田、祭秧神、挑秧、栽秧等农耕实景。“一年的开端是从一棵秧苗开始的,经过哈尼群众的精耕细作,秧苗将会为我们带来富足和希望。”仪式导演何志科对未来充满希望。
进入九月,梯田里的9万多亩稻子日渐成熟,田中稻浪滚滚,稻香阵阵,村民们相聚在梯田间,推着谷船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收割,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李正明是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箐口村的村民,家里种着5亩红米,和许多稻农一样,他春种秋收,四季劳作。看着刚收割堆放好的稻谷,李正明十分高兴:“今年丰收了!谷子质量好,鱼也多!”同村来帮忙收割的龙美良也表示,近年来元阳梯田红米的产量越来越高,因生态绿色颇受青睐,红米品牌也打造宣传到了外地,更多人认识了红米并开始感兴趣。
千百年来,在世界文化遗产地上种稻子,延续着千百年来传统的耕种方式:浇灌的是山泉水,施的是农家肥,收割用的是镰刀,田里还养着鱼。在这里,每一块稻田,每一个村庄,每一位劳作的村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因产量低、耕作困难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哈尼群众选择了外出务工,往日的“大地调色盘”逐渐被放荒。
面对难题,元阳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的“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产业精准帮扶新路子。
“延续了多年的哈尼梯田到目前保留了种梯田红米品种,为了让传统农耕文化焕发活力,帮助村民增收,元阳县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为抓手,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累计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示范面积11万亩,梯田亩产值由原来不足元提高到了元以上。”徐忠亮说。
留下来的乡愁
要进出阿者科村,必须下车从石头路步行。正是这段石头路,见证了一段动人的往事。
数年前,为了养活家中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条路成了村民罗美花和丈夫的离乡打工路。在外地,她做过餐饮也卖过衣服,生活勉强温饱,但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见不到几次孩子。那时的阿者科是元阳县典型的贫困村,村内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年总收入仅元,“劳动力外出打工,下一代读书进城,传承了上千年的梯田传统农耕文化快消失了。”今年94岁高龄的村民普欧觉内心充满了担忧。
为尽快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元阳县邀请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专门为阿者科编制了“阿者科计划”。主要内容就是成立公司、开发产品、开展营销,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并设置分红比例,传统民居、梯田、居住、户籍四要素分别占比4:3:2:1,旨在鼓励村民保护家园、保留传统。
听说村子里要发展乡村旅游,需招聘售票员,罗美花特意辞职赶了回来。因为普通话讲得不错,对村子情况比较了解,她如愿当上了售票员,每月可以有元的固定工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里才是家,之前是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才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在农忙时节也可以帮忙干农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所期待的幸福样子。”罗美花笑着说。
“阿者科计划开展后,村民们的返乡意识慢慢提高了,现在很多人都宁愿在村里面做事情,也不愿去外面打工。”爱村村委会监委主任高翔介绍道,“目前,阿者科已为村民创造了13个就业岗位,包括管理员、织布技师、售票员、检票员、清洁工和向导。”
随着阿者科计划的运营,阿者科从藏在深闺到惊艳亮相,沉寂了上百年的村寨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蘑菇房、梯田、村民的生活日常都吸引着众多外来游客,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游客通过村口的石头路进村“打卡”。
去年10月,阿者科村召开了第五次分工大会,总分红金额达16.8万元,根据村民分红细则执行,全村65户村民户均分红达到元。据统计,从实施阿者科计划以来到今年4月初,阿者科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90万人次,实现收入.56万万元,户均分红达到元。
“通过利益分红机制与村落保护细则的绑定,村民见到了保护村落带来的效益,使保护理念与细则内化,从而激发村民主动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梯田景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中山大学驻村研究生向凯婷介绍道。
从“打工路”到“返乡路”再到“致富路”,古朴的石头路成了阿者科村可持续保护发展、增收致富新路径的见证者。
闯出来的希望
“我是兰子,我在梯田等你哦。”哈尼族姑娘丁继楠刚刚结束了一场直播。年,她辞掉工作回村组建团队成了一名自媒体主播,并为自己取了网名“梯田上的兰子”,大家都亲切称她为“兰子”。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中,她身穿哈尼族传统服饰拍摄视频,向全国的网友介绍哈尼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抓鱼、插秧、制作本地特色美食……哈尼族的日常生活记录吸引了众多网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