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阳县 >> 元阳县特产 >> 传承千年的木刻分水哈尼梯田古老用
新华社昆明3月22日电(记者曾维、马淮钊)在距离村子米远的地方,哈尼汉子普学昌蹲下身子,用并拢的五指丈量沟渠分水处一块横木凹槽的间距。凹槽中通过的水流约4公分宽,意味着可以灌溉大约30亩水田。
这里是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灌溉水的源头所在。一股清泉从山间留下,经过大小凹槽构成的横木,沿着蜿蜒交错的沟渠流向一片片梯田。
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新华社记者马淮钊摄
带着凹槽的横木是当地哈尼人分配水源的一把“尺子”,这一千年来哈尼农耕智慧的结晶被称为木刻分水法,哈尼人用其量水、分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既体现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也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避免村寨、村民之间因用水发生纠纷。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千百年来,元阳的哈尼族群众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在当时科技手段匮乏的年代,如何精确分出能合理灌溉梯田的水源呢?
村里的老者介绍,分水时,一般由“咪谷”(哈尼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牵头,经用水者协商,约定每条水沟应分得的用水量。然后选用一根质地坚硬的横木,由村里经验丰富的老者根据每户需水量凿出开口宽度不一的凹槽,将之安置在渠道的分水口处,水流就会沿各个凹槽流入支渠,引流到各户梯田里。凹槽宽,水流大,反之则小。
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垭口村拍摄的用于“木刻分水”的水槽。新华社记者曾维摄
长期浸泡在水里会使横木受到侵蚀破坏,因此木头的选材也是木刻分水法的重要一环。“用来分水的木头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才经得起水流的冲刷。”普学昌说,分水器每10年左右就需要换新的木头。
为了维护木刻分水器的正常使用和沟渠的顺畅流通,哈尼人还设立沟长一职,也叫赶沟人。作为垭口村刚刚上任一年的新任沟长,李金亮经常扛着锄头巡察沟渠。
遇到沟渠哪里堵水了,他便用锄头进行疏通,保证沟里的水能不间断流入各家梯田。到了雨季,山里滑坡较多,沟渠易堵,他巡察的次数会更多些。“无论农忙农闲,梯田一年四季都不能停水。”李金亮说,长时间缺水再注水极易造成田埂倒塌,因此维护水持续注入梯田非常重要。
同时,为了保证梯田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土壤,哈尼人只施农家肥。他会把牛、猪等家畜的粪便挖到水渠,让肥料顺着水流冲到梯田里,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能实现绿色灌溉。李金亮说,这是水力冲肥法,“哈尼人是离不开水的,有水才有田,有田才能有好日子”。
年3月15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新华社记者马淮钊摄
近年来,中国各地许多乡村快速发展,而哈尼人还用着祖宗传下来的老法子耕作,稻作产量相对不高、销路打不开。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妇女,有的梯田一度面临荒田的危机。
对此,元阳对传统民居、水碾、水碓、磨秋等进行修缮和挂牌保护,严守稻作梯田红线,修建蓄水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等水利项目,村规民约中加入沿用赶沟人、守林人、木刻分水法、水力冲肥法等民间水资源管理办法。
回乡创业的岳绍经过反复调研,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支持下,传承创新了哈尼“稻鱼鸭”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把“一水多用、生态养殖”技术带给村民。
如今,55岁的岳绍依托互联网科技,推出了元阳县“稻鱼鸭”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无人苗种监控、渔业环境监控、养殖病害远程会诊等功能。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动下,村民收入来源有了稳定保障。
千百年过去,哈尼梯田美景依旧,古老的用水智慧也在代代相传中继续为哈尼人带来美好生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128.html